大家是否也有这样的感受:打开手机“网上冲浪”,却总是被巨量信息所携带的负面情绪“反复攻击”——青少年因“原生家庭困境”怨天尤人,家长被“养娃焦虑”裹挟,年轻人深陷“婚姻不幸”叙事,老年人则被“养老困局”笼罩……各类人群总是被精准“投喂”戾气、焦虑等负面内容。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这一举措可谓正当其时。
当前的互联网世界,“注意力”已成为最直接的稀缺资源并具备显著变现能力。怀化市通过理发师晓华的热度吸引大量游客,景德镇也因“鸡排哥”的走红屡登热搜。可以说,谁引起了公众注意,谁就掌握了“财富密码”。
于是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做起了煽动用户“情绪”赚取“注意力”的“生意”。这其实是利用了人们“消极偏见”的心理机制——“消极偏见”即消极的经验或对坏事件的恐惧,对人们的影响远大于中性经验,甚至是积极的经验。回想一下,相较于和朋友一起聊天散步的愉快经历,是不是和朋友发生分歧和争吵更让你印象深刻?
在流量变现的利益驱动下,部分商业平台和自媒体利用“消极偏见”心理,刻意编织对立人设的文案、片面剪辑放大矛盾的对话片段、批量生产挑动对立的“爆款”议题……越是对立盛行、谣言四起,越是正中既得利益者下怀——对立越尖锐,引流越显著。
但煽动对立、渲染焦虑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让一些原本可以理性讨论的问题,在情绪煽动下变成激烈的争吵和对抗。这种对立和冲突如果蔓延到现实生活中,将会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破坏。例如“开盒”“挂人”等行为,不仅侵犯公民隐私权等合法权益,还滋生网络暴力等恶性事件。
个别自媒体账号为制造热点、博取流量,对一些官方已发布权威信息的突发敏感事件,仍虚构歪曲事件原因、细节、进展等,发布“阴谋论”等耸人听闻的信息,误导公众,挑动对立,既不利于事件解决,也严重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治理网络空间中的“情绪污染”问题,需有关部门的有力监管。上个月,上海、北京、广东等地网信办对几家主要网络平台采取约谈、责令限期改正等处置处罚措施,倒逼平台履行内容审核、算法管控的法定责任。近期“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 专项行动将加强排查处置,从严处置处罚,构筑抵制“情绪污染”的防线,守护网络公共空间。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
作者:胡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