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光伏组件价格最低跌至每瓦0.6元,当百余款新能源汽车加入“降价潮”,当储能系统中标价屡创新低——这场席卷多个行业的“内卷式”竞争逐渐演变为没有赢家的消耗战。
7月1日举行的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要求,“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反内卷的重点难点。如何打破“越竞争越停滞”的怪圈,从低水平重复建设转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命题。
困局 多维成因交织的系统性风险
“内卷式”竞争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发展规律与体制机制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宏观经济层面,我国制造业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但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等问题凸显,叠加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外需不确定性,供需失衡导致部分行业陷入“存量厮杀”。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内卷”则揭示更深层矛盾:技术迭代期的路线之争吸引过度投资,当产业进入成熟期,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企业只能靠降价争夺有限市场。
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加剧了资源错配。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政绩,在招商引资中搞“政策竞赛”,通过土地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吸引企业落户,导致光伏、锂电池等行业出现“产能海啸”。数据显示,2024年仅光伏行业新增投资额就超8000亿元,而同期需求增速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而在一些地方政府眼中,企业被并购或者退出市场就意味着项目失败。因此,即使对一些劣势企业,地方政府不惜持续补贴输血,导致落后产能难以退出,于是“僵而不死”的企业持续扰乱市场秩序,优胜劣汰难以实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企业自身的路径依赖更加难以打破。长期以来,不少企业习惯以价格战开拓市场,在消费者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今天,仍固守低成本竞争策略。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率降至4.3%,多家企业研发费用下滑,这种“利润换销量”的模式,正在透支产业未来发展的根基。
7月11日,以“提质向新,智赢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论坛现场,来自行业协会、车企和供应商的多位与会嘉宾再谈“反内卷”。
突围 构建协同发力的治理框架
破解内卷困局,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发力,构建制度引导、行业自律、创新驱动的系统治理体系。
整治“内卷式”竞争要着眼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论及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时提出“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各归其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去年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等制度接连实施,为打破地方保护、规范政府行为提供了制度保障。广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公平竞争先行区、浙江深化省域公平竞争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不干预市场,不提供妨碍市场公平的竞争条件,让生产要素能自由流动,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重复建设。
行业组织的作用不可或缺。作为经济促进组织,行业协会是沟通政府、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键第三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推动企业签署控产自律公约,一汽、东风、广汽、赛力斯多家车企响应汽车工业协会有关倡议,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这些自律行动有效缓解了恶性竞争。更重要的是,行业协会应加快制定产品标准与竞争规则,将竞争焦点从价格转向质量、技术与服务,化解“内卷式”竞争带来的低效率问题,实现“量增质升”。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更需主动走出“路径依赖”。中央企业带头修改储能行业招投标规则,降低价格权重,提高技术评标权重;面对市场供需失衡,国内十大光伏玻璃厂商决定集体减产30%;作为链主企业,宁德时代通过开放式创新带动产业链升级……面对“内卷”之困,企业只有重新聚焦于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追求更有“技术含量”的价值竞争,才能跳出“内卷”内耗,在有序竞争中健康发展。
“内卷”的破解之道,不在竞争本身,而在竞争的维度。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中国产业必将走出“内卷”迷雾,在高质量发展的星辰大海中开辟新航道。这不仅是产业自身的突围之战,更是中国经济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