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返回顶部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舆情

银行“蓝V”真假难辨?大华银行举报小红书虚假账号,平台监管亟待加强

发布时间 : 2025-02-28 浏览量 : 22033
2月27日,大华银行(中国)发布声明称,近期发现不法分子在小红书平台冒用“大华银行上海分行”等名义注册虚假账号,发布误导性信息并开展非法活动。该行已于2月21日向平台举报,并于2月25日收到处理反馈,随后向属地派出所报案。



据了解,小红书平台上已有超过50家银行认证为“蓝V”机构号,招商银行、平安银行等账号粉丝量突破万人,但虚假账号的滋生也在威胁用户信任与金融秩序。

大华银行(中国)在声明中明确指出,其及旗下分支行从未在小红书开设官方账号,也从未授权第三方运营相关账号。此次被冒用的虚假账户通过仿冒名称和标识吸引用户关注,内容涉及非法金融活动诱导。该行在发现侵权行为后,迅速启动法律程序,并向平台提交举报材料。

公告显示,根据小红书的反馈,平台在接到举报后已对涉事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大华银行(中国)强调,此类行为不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网络安全法》,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调查阶段。

金融机构对虚假账号的打击需形成常态化机制。除法律手段外,大华银行(中国)表示将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等渠道提醒用户识别官方账号,并呼吁用户通过正规服务渠道办理业务。

金融机构的社交平台布局:“蓝V”认证背后的合规门槛小红书已成为国内金融机构触达年轻用户的重要阵地。目前平台认证的银行类“蓝V”账号超过50家,涵盖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等全国性银行及地方性银行的分支机构。招商银行凭借40万粉丝量位居榜首,平安银行、网商银行等账号运营内容以金融知识科普、产品推广为主,风格贴合年轻用户的审美与兴趣。

“蓝V”认证是平台对机构身份真实性的背书。根据规则,企业需提交营业执照、行业资质证明及法人授权函等材料,经人工审核后方可加注认证标识。这一机制有效降低了冒用风险,但仍存在漏洞。例如,未认证的个人账号通过名称“擦边”仿冒机构,或利用平台算法推荐机制扩散虚假信息。

金融机构对社交平台的投入与风险需平衡。尽管“蓝V”账号能提升品牌曝光度,但账号运营需严格遵循金融营销合规要求,包括信息披露、风险提示等。小红书等平台也需强化审核技术,例如通过AI识别关键词、监测异常活动,从源头减少虚假账号的生存空间。

近年来,小红书平台频现虚假投资理财、兼职刷单、低价购物等诈骗套路。如轻信平台“低价代购”“中奖活动”导致资金损失的案件,诈骗分子利用用户对权威机构的信任,伪造资质文件、话术脚本,诱导受害者转账或泄露个人信息。

对于普通用户来讲,还需提高辨别能力。首先,对未认证账号发布的“高收益理财”“内部渠道”等信息保持警惕;其次,通过官方客服、线下网点等渠道核实活动真实性;最后,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向私人账户转账。金融机构和平台方应建立联动机制,例如开通欺诈举报专区、定期公示违规账号名单。

2月18日,小红书官方账号“薯管家”发布公告称,从2024年11月上旬至今,小红书持续开展黑灰产账号专项治理,共处置违规账号3208343个。其中10万粉以上账号401个,1万粉以上账号9215个。小红书治理相关负责人表示:黑灰产账号和虚假营销损害了小红书社区“真实”的底色,伤害了用户体验,影响了品牌和商家的正当利益,扰乱了社区秩序,治理团队将对此类行为和乱象进行持续、严厉的打击。

来源: 金融界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