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纠纷中,我们时常会听到当事人这样说:“我根本没细看合同就签了!”“这个合同对我太不公平了!”“我不懂法,被人坑了!”,那么,这是否说明合同就“不公平”呢?什么样的合同会被法律认定为“显失公平”?当事人签字之后,是否还有反悔的可能?
案情简介
2024年8月,王某作为乙方,和甲方某公司签订了《车辆租赁协议》,租赁期限自2024年8月起至2025年2月止。2024年9月,王某主动把车辆退回公司,申请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车辆保证金、支付业务提成,被公司拒绝。2024年11月,王某把汽车租赁公司起诉至法院,主张合同显失公平,请求撤销协议,并返还保证金5000元及支付提成。
法院审理
这份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提供汽车,乙方根据协议和平台制度租赁车辆为公众提供服务。合同还约定,如果乙方严重违约,甲方有权收回车辆,并扣除乙方部分流水及保证金作为违约金。王某称签约时,合同都是制式的,他并没有细看合同,同时主张被告也未尽到提示义务,认为合同显失公平。对于“显失公平”这个法律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就规定了这个问题。“显失公平”,是说如果一方利用对方处于危困状态、缺乏判断能力等情况,订立了显失公平的合同,受损害方可以请求撤销合同。只要具备一定的主观恶意、客观不对等、合同结果严重失衡三个方面,才可能构成“显失公平”。公司表示,王某没有经过公司同意擅自将车辆退回已经构成违约,因此拒绝其在本案中的诉讼请求。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重点审查了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签约过程是否存在重大瑕疵,特别是王某提出的“显失公平”是否成立。经审理后,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签订的《车辆租赁协议》,内容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是各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各方当事人均应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王某作为一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对其签署的合同应负有审慎阅读与理解的义务。王某自认在签订时仅就分成与某公司进行深入沟通,未对合同其他部分予以注意,在合同签订后认为合同条文对自己限制较多、对自己不利等,并不属于法定显失公平的情形。
合同中部分条文约定不明,并非必然导致否定合同效力的后果。依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就某些事项在合同中未进行约定或约定不明的,可参照相关法律规定或交易习惯予以确定。如王某认为合同签订后存在合同应予解除的情形,或某公司存在违约侵害王某权益的情形,可另行主张权利。对本案中,王某主张案涉合同显失公平应予撤销的诉讼请求,法院不予支持。合同明确规定擅自解除即违约。王某未经公司同意单方面将车辆退回,已经构成违约,反而公司有权依据合同主张权利。既然合同本身有效,王某的退车行为是违约的,所有基于撤销合同的请求包括退还保证金、支付提成等法院一并驳回。最终,法院依法驳回王某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说法
签署合同的一刻,一纸文书承载着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是交易的开始。合同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但若一方趁人之危,利用对方困境或无知,强加不公平条款,导致利益严重失衡,这样的协议是否应获法律保护?
在一些合同纠纷中,常听到当事人会说自己吃亏了,这是否就能构成“显失公平”?“显失公平”在法律上,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合同成立的时候,利用对方处于困境、缺乏判断能力、经验不足等情形,使得合同的内容严重失衡,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简单来说,它不仅仅是“吃亏”,而是那种“不该吃的亏”,而且是“被故意安排吃的亏”。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法院会认定合同属于“显失公平”?比如,有人因为突发疾病急需手术,被迫接受了一个年利率高达72%的高息借款,出借方正是利用了这种危困状态。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认定合同显失公平,从而撤销合同,保护弱势一方。再比如,如果一方文化水平非常低、完全不懂相关条文,而另一方设置了大量专业术语和陷阱条款,并故意不作解释,这种故意隐瞒也可能构成显失公平。
合同一旦被认定为“显失公平”,会产生怎样的法律后果?如果法院判定合同构成显失公平会被撤销,比如借的钱要还回去,交的钱要退回来。如果造成损失,还可能涉及赔偿。不过,这类撤销权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要在知道合同显失公平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显失公平”是否意味着合同会被认定为无效?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误解,可撤销和合同无效是两个法律概念。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合同签了没有法律效力?通常有以下几类情况:第一类,合同内容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比如走私、非法传销等;第二类,恶意串通,损害第三方利益,比如假离婚转移财产的协议;第三类,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比如“挂靠运输”实为非法雇佣;第四类,当事人签字时没有真实意思,比如虚假合同只是为了走账或逃避债务;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就是合同虽然已经签了,但是因为没有完成必要的审批或登记,比如某些房地产合同,这类合同属于“尚未生效”。
如果合同被认定为无效,会有怎样的法律后果?被认为无效的合同“自始无效”,意思是如果合同被认定为无效,那么从一开始就视同没有发生过法律效力。具体后果包括:1.已经支付的款项要退回;2. 交付的物品要返还;3.因履行该合同造成的损失,责任方还要赔偿。
如果合同有些内容约定不清楚,是不是就可能失效?内容不清楚,不等于合同无效。《民法典》明确规定:如果合同某些条款约定不明,可以依据法律规定、交易习惯或者补充协议进行解释。
在签合同的时候,大家应该注意些什么法律问题?“合同自由”并不等同于“合同随意”。大家在签署任何协议之前,都应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特别是重点内容要多沟通,必要时还应请专业人士协助把关。尤其是涉及格式条款的合同,比如平台合作、车辆租赁、贷款合同或网约车协议,在签字前务必弄清楚每一项费用、权利和责任的约定,千万不能抱着“签了再说”的态度,否则很可能埋下纠纷隐患。
来源:槐荫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