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研建学院

既“能发展”,又“好好发展”,民营经济何以“行稳”?

发布时间 : 2025-07-15

浏览量:1261
分享到:
过去的几年,是我们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快速完善的时候。无论是制度还是法律,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接连出台,从多个维度构建起全方位支持体系,既打破了看得见的“玻璃门”,也拆除了看不见的“旋转门”。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辛小湘关注到,发布会就民营经济发展成就讲了两个情况。

第一,全国统一大市场“四梁八柱”立起来了,过去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发展天地更宽了;

第二,《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给民企“撑腰”,发展底气更足了。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党中央的一贯方针,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看重的一件大事。

今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第一次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写入法律,第一次明确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第一次在法律中规定“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

这些“第一次”,给民营企业安心经营、大胆发展喂下了一颗“定心丸”。同时,明确民营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要素使用、公平竞争中的平等地位,既打消了“会不会变”的顾虑,也驱散了“能不能行”的疑虑,让民营企业有了清晰的行为指引和坚实的权利依托。

比如,以制度“松动”市场土壤,保障民营经济“能发展”的“透气性”,解决“能不能活”的问题。

比如,在战略部署层面做好“培土施肥”,为民营企业提供“好好发展”且“可以大作为”的空间。尤其是环境优化与企业进化的协同程度,决定了“能不能结出优质果”。

组织机构上,正式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完善常态化政企沟通和问题解决机制;

市场环境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 年版)》发布,清单事项数量缩减,市场准入限制放宽;

项目支持上,向交通运输、能源、水利等重点领域推出总投资规模约3万亿元的优质项目,支持民营企业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投资布局,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

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政策导向已清晰指向“能者上,优者胜,强者兴”。

企业的进化力,正是穿越周期的硬实力,也是实现“好好发展”的核心动能。在今年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

众多民营企业积极响应,主动跳出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窠臼,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品牌塑造等方面持续发力,逐步摆脱对“低成本”路径的依赖。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初,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成功“出圈”,便是从“低成本内卷式竞争”迈向“技术溢价”的生动例证。

证明了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正在深度参与甚至改写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竞争格局;

也说明了民营企业完全有能力承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

数据显示,中国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缩减到29项,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40%。

当前,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考验。就发展环境而言,仍有许多堵点有待打通。

“尽管民营经济近年来蓬勃发展,尽管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一减再减,但由于落实时存在‘上热中温下冷’、地方保护主义或对民企信任度不足等原因,部分行业的‘玻璃门’依然存在。”

“虽然融资渠道不断拓宽,但当前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对风险的容忍度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仍未完全消散。”

……

不久前,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精准回应了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与需求。

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后,“显性壁垒”易破,“隐性梗阻”难除;“原则性支持”易出,“具体化落实”难推。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创业路上,最渴望的是既能在制度的“安全区”里大胆闯、放心干,又可以在公平的“主赛道”上加速跑、稳健行。

而政策的“春风”要转化为发展的“秋收”,关键在于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这“一公里”,考验的不仅是执行力度,更是治理智慧。

让民营经济既“能发展”,又“好好发展”,政策不能只停留在文件里,得让民营企业真正拿到“好处”。比如审批耗时明显缩短了,贷款更容易了,投标能中了,这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支持。

政策“解渴”、举措“生根”,最终要求的,是政策执行者完成从“管理员”到“服务员”的身份转变。

既要像拆解机器零件一样细化政策落地的每个环节,让企业看得懂、用得上;

也要明确责任清单、限时办结制度和违规问责办法,给权力运行套上“紧箍咒”,让政策在执行中不打折扣、不搞变通;

更要建立“政策效果反馈闭环”,把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核心指标。

政策执行“硬度”决定事业发展“高度”,服务保障“温度”提升企业发展“韧度”。唯有如此,“纸上的权利”才能变成“口袋里的实惠”,政策红利才能真正沉淀为民营企业敢闯敢干的底气。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944号

微信客服二维码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