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企业廉洁合规监测评估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讲坛

辛小湘 | 把“学查改”做深做实,让学习教育“落地有声”

发布时间 : 2025-07-31

浏览量:498
分享到:
当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已进入攻坚推进、见行见效的关键阶段。

7月29日,省委书记沈晓明深入常德基层一线,检查督导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情况。

其间,针对基层医疗、老年助餐服务、污水处理等群众反映的问题与痛点进行实地察看,提出整改要求。这是湖南推动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重要举措。

可以看到,此次调研的核心指向十分清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教育“五个进一步到位”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基层,把全省“学查改”一体推进落到实处。

在长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聚焦基层医疗资源配置短板;

在北站社区老年助餐点,反思民生工程可持续性问题;

在猴子巷村污水处理站,紧盯环保整改实效。

这种直奔问题的督导方式,正是对“不搞形式主义”要求的践行,释放出湖南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学习教育向深里走、往实里落的鲜明导向。

围绕“学查改”如何一体推进、务求实效?

湖南有自己的“解法”

攻坚推进见真章实效,关键时期有关键担当。

当下,学习教育已进入关键阶段,“推进”二字的分量,不在“阶段性成果”而在“持续深化”。此时的攻坚,既是对查摆问题开展“回头看”,也是对前期“学查改”成效的集中检验,更是对“长效常治”理念的深刻践行。

“学”深一层,校准为民坐标。

调研中,沈晓明强调“进一步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老年助餐点运营难以为继等问题,表面是服务能力不足,实则是政绩观出现偏差的折射。

学习教育的深意,正在于通过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镜鉴作用,推动党员干部从思想源头破除“重痕迹轻实效”的误区,真正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人民满意”的结果导向。

“查”透病灶,避免隔靴搔痒。

拒绝“盆景式调研”“作秀式走访”,关键在于通过多元渠道锁定真问题。此次调研,沈晓明带着群众反映的线索、带着暗访发现的疑点直奔现场。针对基层医疗问题,不仅听取医疗机构汇报,更随机访谈患者了解就诊体验;检查污水处理情况时,既看设备恢复运行情况,更追溯问题整改情况、察看水质改善实效。

“带着线索去、盯着问题查、沉到一线看”的调研方式,让那些藏在“报表里”“汇报中”的真问题浮出水面,真正打通了发现问题的“最后一公里”。

“改”求长效,构建治理闭环。

对调研发现的问题,不是“一阵风”式整改就能了事,而是要推动“同类同改”,形成“解决一个、治理一片”的制度闭环。沈晓明在调研时强调要“坚持举一反三,做好同类同改,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力争通过整治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只有拧紧攻坚推进阶段制度执行的“螺丝”,才能防止问题反弹回潮,让作风建设成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真正实现从“一时严”到“一直严”的跨越。

以问题为靶心的“攻坚姿态”

三个关键伏笔

越是关键阶段,越要警惕“差不多”心态,越要抓牢“责任链”的每一环。

湖南省委书记直抵基层的督导,正是以“问题不解决不松劲”的韧劲,打破“雨过地皮湿”的虚功。这种以问题为靶心的攻坚姿态,不仅确保了学习教育不打折扣,更为湖南作风建设的长效深化埋下了三个关键伏笔。其一,以点带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湖南城乡差异显著,基层公共服务短板突出,调研中强调的“标准化建设”“量力而行”“找准症结”,为全省同类问题整改提供了方法论。其二,压实作风建设责任链条。从省委书记深入基层,到强调“举一反三、同类同改”,形成了从发现问题到制度完善的闭环,彰显“把好事办好”的务实导向。其三,锚定高质量发展根基。在中部崛起战略下,湖南通过解决民生痛点凝聚发展合力,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落地筑牢民生基础。7月29日,沈晓明来到柳叶湖管理区白鹤镇猴子巷村污水处理站调研。

“改”的深化、“治”的开端

如何筑牢作风建设的长效根基?学习教育越到基层越要切合实际。党的十八大之后,虽然广大基层锲而不舍纠“四风”、树新风,风气持续向好,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困扰基层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十分顽固、积习难改,还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新表现,影响基层干事创业。如何才能切合实际?

从作风建设的长效逻辑来看,湖南学习教育的“持续推进”,是“改”的深化、也是“治”的开端。久久为功、善作善成,从“解决一件事”到“立起一套规矩”,才是作风建设的真正刻度。

破“一事一整改”的局限,筑“一类一规范”的堤坝。

基层医疗资源配置失衡、老年助餐点“建而难续”,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往往源于“头痛医头”的整改惯性。若督导不再止步于“让卫生院危房达标”“让助餐点重新开火”,而是延伸到“如何制定基层医疗标准化配置清单”“怎样建立助餐服务可持续运营机制”,就自然跳出了“整改—反弹—再整改”的循环。

正如猴子巷村污水处理站的整改,不仅要让设备转起来,更要明确“谁来管、怎么管、管不好怎么办”的责任清单。从本质上看,这不是对“事”的终结,而是对“制”的重塑,让每个具体问题的解决都成为制度完善的“铺路石”。

变“干部自循环”为“群众共参与”,让作风建设有“体温”。

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但现实中,不少整改满足于“干部说改了”“台账记完了”,却鲜有问一句“群众认不认”。

此次督导的鲜明特点,在于把群众的“吐槽声”转化为了整改的“指南针”。老年助餐点不仅要“有饭吃”,更要“吃得香、花得值”;卫生院不仅要“有地方看病”,更要“看得好、跑得少”。把“群众评价”真正嵌入整改全流程,作风建设就不再是干部的“独角戏”,而成为党群同心的“大合唱”。

从“作风红线”到“发展动能”,让清风正气成为突围支点。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作风建设早已不是“附加题”,而是“必答题”。湖南地处中部,要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突围、在中部崛起中争先,靠的不仅是政策红利,更是“把民生痛点变为发展支点”的能力。当基层医疗短板补上,就能释放农村消费潜力;当环保整改落地,就能擦亮“生态湖南”的名片;当民生工程真正惠民,就能凝聚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合力。此时的“见行见效”,早已超越了作风本身,而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毕竟,最好的发展环境,永远是清风拂面、干群同心的生态。

破“虚”方能立“实”,去“浮”才能存“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说到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生命力,不在“一时之效”的短暂光鲜里,而在“久久为功”的常态坚守中。它最终要体现在每一项惠民政策的扎实落地,体现在每一次干群互动的真诚温度,体现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发展动能不断迸发的生动实践,成为推动地方治理现代化的持久力量。

来源:新湘评论、指点

主管单位:中国反腐败司法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企业廉洁合规研究基地

学术支持:湘潭大学纪检监察研究院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公网安备 43010202000944号

微信客服二维码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